找到相关内容277篇,用时4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一元多重心物观(28)

    化城,而且是化度众生的宝所!它是无量功德藏、无量神通藏、无量智慧藏、无量光明藏。妙有境界,微妙难思,空间不能拘,一中见多,多中见一,小中见大,大中见小,时间不能易,古今一贯,刹那即永恒,一念万劫,万...

    李杏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280874217.html
  • 九华山佛教的一般特色

    诸葛节等人从僧檀公手中买得旧地,为金地藏兴建殿宇。建中二年(781),郡守张岩上表,皇帝敕赐匾额,名曰“化城”,为地藏菩萨道场,这就是九华山的开山寺——化城寺。化城寺,其意虽出自《法华经》,但是皇帝御赐...率众垦荒,开沟凿渠,造水田种谷物,出现了“云端开净刹,峰顶见平田”的景象。自胜瑜率众开荒之后,逐步形成了“化城山庄”。  明清两代,九华佛国的发展规模已经作为一个完整形态确立下来,表现为宗教组织的...

    袁家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93560787.html
  • 天台的净土权实辩

    即实相,甚深难解,唯佛与佛乃能究尽。但,为了教化众生,令得入这一境界,佛必须用“权说”来引导众生。所以,《法华经》一方面有“化城”之喻,另一方面又有“会三归一”之说,目的都是彰显佛之本旨:为了使众生...信心。为了坚定众生信心,如来以方便力而现净土弥陀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净土是为修观众生设置的化城。但是,观佛即是观心直达实相,在这点上,它与其他的观心法门无异,区别仅在于“乃缘净土依正而修,虽缘于事,非散...

    俞学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4468664.html
  • 九华山志卷二

    。或谓金地藏尝居洞中。   明陈懋达诗:卓锡归何处,金光古洞幽。鎅存千岁柏,瀑落万年秋。雨细松涛缓,岚清竹韵柔。老僧无所住,时共白云游。   罗世鼎诗:怪石陵空出化城,芙蓉半壁晓清清。说来好景谁曾见,...下有石如舰。   浮桃涧   在悬水西南。昔赵知微种桃千株于中峰之北,乡人于涧下获桃以鬻。   花塘涧   在龙池西,其水自放生池来。盖化城盛时,浮屠数百,诵偈所散香花,随流而下。金地藏尝置水碓,俗呼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3840287.html
  • 冯梦祯与晚明东南佛教

    用冯司成初议,修复化城,为径山下院,藏贮经版。”[5]由此可知,冯梦祯参与了嘉兴藏刊刻的主要议事,并提出了贮板存放化城的建议,这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历史性举动。梦祯文集许多文章均牵涉此事,如《重兴径山化城子院劝缘疏》即详述了大藏“自北而南,而其南也,又自径山而化城”之经过。《刻经约文》在述及缘事时云“藏师刻经大愿起因此地,而结期于清凉,集大缘南北四十分,分岁捐百金,十年满行就绪矣……”,由这则资料看,一是...

    黄卓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1141443.html
  • 初唐佛性诤辩研究——以窥基、慧沼与法宝之辩为中心

    ”的“一切皆成”之义,同时亦即意味着《涅槃经》所谓“一切众生悉皆成佛”之义;关于三乘方便,《法华》《涅槃》诸经中曾多方举譬,如“化城”“火宅”“三兽渡河”喻等。其中,“化城”喻“为引至宝所究竟处”而幻设“化城”,“火宅”喻为救长者子出火宅而虚设“羊、鹿、牛车”诱之,脱险后则一律授之牛车,意在譬喻佛说为最终接引众生而方便设教,最终会归一佛乘;“三兽渡河”喻则以“河性无差,得有深浅”,以说明虽佛性普具...

    张志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4049699.html
  • 康译《无量寿经》劝持修订序

    之事,而却于本愿中说“皆莲花化生”,是很容易引起众生疑惑的。当然,若依汉、吴二译本看,似乎化城中的众生亦以莲花而化生?然而吾人当知,彼等莲花化生后并不能见佛、闻法,乃至亦不能见诸比丘僧,必须于其中先自责生悔,五百岁后方能出于化城,同真正的莲花化生之极乐众生一样自在闻法、修行,因此这类在“胎城”中莲花化生的众生,在未出“城胎”之前,仍受化城所限,不能自在见佛闻法。由此可知,此中所谓的莲花化生之众生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4252430.html
  • 洞山录(3)

    多时。”喝一喝下座。化城大师来上堂:“三界无安犹如火宅。出得火宅未到宝所。且在化城。今日相逢化城。不见宝所何在。元来只是旧时源上座。大众。元来一时总是旧时人。伏惟珍重。”上堂:“大众。古人道。尽大地是个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74853572.html
  • 台宗性修二德探究

    》的“化城”和“宝所”之喻,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。化城是取宝者中途疲惫时的休息站,并非目的地。而宝所才是最终要到之处。在这里,化城喻二乘之人的偏空涅檠,宝所喻一佛乘的中道实相。化城非究竟,只是作为...

    释界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4660869.html
  • 成佛必经之路─大乘增上生道

      对二乘行者而言,一心希求解脱,趣入涅槃,容或不需要增上生,但依《法华经》所示,一切诸佛出世本怀——“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,但以假名字,引导于众生。”只有一乘佛道,二乘只是佛因众生根性之不同,所安立的化城,并未达到究竟目标。二乘行者先跨到“解脱”这一步,然后从这一步再回小向大,步步走上去,最后成就佛果。所以,我们若以《法华经》“唯一佛乘”的意趣来看,二乘仍在增上生道中。再者,大乘法门中...

    日常法师

    |大乘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2149051173.html